top of page
神奇的靈芝-防癌抗癌與延遲老化
 

李旭生 教授

一、中醫典籍記載:

  靈芝是中醫藥學寶庫中的珍品。自古以來流傳著許多關於靈芝的傳說,在這些神話般並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說中,將靈芝奉為「仙草」、「瑞草」,並視其為「吉祥如意」的象徵。

 

  我國古代文獻中,有許多論及靈芝的著作。《神農本草經》約見於公元前一世紀左右,是我國最早的藥學著作,也是最早論及靈芝的藥學著作。此書收藏365種藥品,並將所載藥品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藥皆為有效、無毒者,靈芝則被列為上品。此書詳細論述了靈芝的分類、產地、氣味和主治等。其後,東晉葛洪的《抱朴子》、唐朝蘇敬的《新修本草》、梁代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和《名醫別錄》以及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著作,均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修正了有關靈芝的論述。

  隨著歲月的流逝,還有大量有關靈芝的著作已失傳。對此,我們只能從尚存的文獻中,間接了解其內容。如《漢書‧藝文志》載有《黃帝雜子芝菌》十八卷,據傳此書是一部介紹「服餌芝菌之法」的專著;《通志‧藝文略》「道家服餌類」著有《太上靈寶芝品》一卷;《隋書‧經籍志》亦載有《靈秀本草圖》六卷,《芝草圖》一卷;《種神芝》一卷。這些著述中對靈芝的描述多帶有迷信色彩,認為服食可「延年不終,與真人同(壽)」。《本草綱目》中也引用了《五芝經》、《采芝圖》等已亡佚的著作。

 

   《神農本草經》根據中醫陰陽五行學說,按五色將靈芝分為青芝(龍芝)、赤芝(丹芝)、黃芝(金芝)、白芝(玉芝)、黑芝(玄芝)五類,即稱五芝。此外附紫芝(木芝)。該書詳細地描述了此六類靈芝的產地、氣味和主治。指出:青芝「酸,平,無毒」,可「明目」,「補肝氣,安精魂,仁恕」;赤芝「苦,平,無毒」,主治「胸中結」,「益心氣,補中,增智慧,不忘」;黃芝「甘,平,無毒」,主治「心腹五邪」,「益脾氣,安神,忠信和樂」;白芝「辛,平,無毒」,主治「咳逆上氣」,「益肺氣,通利口鼻,強志意,勇捍,安魄」;黑芝「鹹,平,無毒」主治「癃」,「利水道,益腎氣,通九竅,聰察」;紫芝「甘,溫(平),無毒」,主治「耳聾」,「利關節,保神,益精氣,堅筋骨,好顏色」。還強調此六種靈芝均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神農本草經》中對靈芝的這些論述,被其後的歷代醫藥學家尊為經典並引證,沿用至今。

  一些著名學者還對古籍中有關靈芝的錯誤觀點,特別是封建迷信觀點加以評論和批判。如蘇敬針對「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黃芝生嵩山,白芝生華山,黑芝生常山」的論點,「以五色生於五岳。諸方所獻白芝,未必華山,黑芝又非常山」,實際上是對按五行學說,以「五色」配「五岳」,劃分靈芝的產地持不同意見。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按「五色」、「五行」區分靈芝的氣味提出不同的見解,認為「五色之芝,配以五行之味,蓋亦據理而已,未必其味便隨五色也」。更為重要的是,李時珍在其著作中批判指出:「芝乃腐朽餘氣所生,正如人生瘤贅。而古今皆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誠為迂謬」。

 

  關於靈芝藥食兼用的特點,有許多論述。東漢王充在《論衡.初稟篇》中說:「芝草一年三華,食之令人眉壽慶世,蓋仙人之所食」。李時珍指出:「昔四皓采芝,群仙服食,則芝菌屬可食者,故移入菜部」。陶弘景亦指出:「凡得芝草,便正當食之,無餘節度,故皆不云服法也。」蘇敬則認為:「芝自難得,縱獲一二,即得終久服耶」。從這些論述中還不難看出,古代天然靈芝較少,且難得,這不僅提高其價值,而且也限制其更廣泛應用。

 

  我國古代學者對靈芝的生物學特性已有了一些初步認識。《神農本草經》提出:「山川雲雨,四時五行,陰陽晝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儘管受時代的限制,其中不乏迷信色彩,但仍然指出,遠在二000年前,人對靈芝的由來已有了樸素的認識。《列子》一書中說:「朽壤之上有菌芝者」;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指出:「芝生於土,土氣和,故芝草生」;陶弘景亦指出「紫芝乃是朽木株上所生,狀如木柄」。這些論述均指出,靈芝生長於「朽壤」或「朽木」之上,且需適宜的生長條件。

 

  《禮記注疏》的「無花而生曰芝柄」;《爾雅注疏》的「三秀(芝別名)無根而生」,以及《本草綱目》的「一歲三華瑞草」、「六芝皆六月、八月采」的論述均指出,古代學者已認識到菌類有別於高等植物,沒有根、莖、葉分化,不開花,一年可多次採收。

 

  許多古籍中均基於對實物觀察的基礎上,繪出靈芝的型態圖。如《抱朴子內篇》《仙藥篇》收載芝草達百種,並繪有圖譜。1979年英國出版的《磨菇百科全書》還專門選刊了《抱朴子》書中的一幅繫帶靈芝飾品的藝人圖畫。《太上靈寶芝品》的序言中也指出:「芝英形萬端,實難辨別,故畫圖記,著狀貼傳,請據尋求」。該書收載芝草103種,繪有圖譜。宋代的《菌譜》亦繪有靈芝圖譜。

 

  對靈芝的人工栽培亦早有論述。《抱朴子內篇》〈黃白篇〉說:「夫菌芝者,自然而生,而〈仙經〉有以五石五木種芝,芝生,取而服之,亦與自然芝無異,俱令人長生」。《本草綱目》〈菜部‧芝柄類‧芝〉條中載有「方士以木積濕處,用藥敷之,即生五色芝。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中,王金黨生以獻世宗」的記述。清朝陳淏子《花鏡》一書中亦有記載:「道家種芝法,每以糯米飯搗爛,加以雄黃,鹿頭血,包曝干冬箏,俟冬至日,堆余土中自出,或灌入老樹腐爛處,來年雷雨後,即可得各色靈芝矣」。從這些論述中可見,古人已認識到用「藥」,即用澱粉、糖類、礦物質和有機氮化合物組成的人工合成培養料來栽培靈芝。甚至考慮到在「冬至日」,及低溫季節施藥,以避免雜菌污染。

 

二、靈芝分類

  隨著人類對自然界中生長的各類生物種類的認識不斷深入,瑞典人林奈(Linnae,1753)首先建立了生物分類學。最初將靈芝劃分在植物界(Plant,Regnum Vegetable)中;但經過對真菌類的深入研究,發現它與動物、植物及細菌等生物不僅有許多相同的特徵,而且有著明顯的差異,因而將它由植物界中分出來,與地衣等合稱為菌物界(Fungus,Mycota);靈芝則隸屬於真菌門(Eumycota)中的一個屬的代表種。在鄭叔群著《中國的真菌》(1963)一書中,靈芝屬劃在多孔菌科內,即:

 

 菌物界 Fungus,Mycota

 孢子植物 Sporophyta

 真菌門 Eumycota

 擔子菌綱 Basidiomycetes

 多孔菌目 Polyporales

 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

 靈芝屬 Ganoderma

 

三、靈芝現在研究與將來應用

  靈芝(Ganoderma lucidum)俗稱靈芝草,又有「蕈中之王」之稱,是中醫傳說中的養命「神仙藥」。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靈芝可「久服輕身不老,延年神仙」。若能透過研究瞭解其藥效,進而掌握其來源,必是一項深具潛力,且十分神聖的工作。科學的靈芝從實驗室走出來,揭開了靈芝的神秘面紗,更由人工培養技術的純熟促使靈芝時代的來臨,從此可以掌握品質與產量,不再聽天由命。

 

  靈芝係一種「真菌類」屬高等真菌,在植物分類上屬擔子菌多孔菌科靈芝族。一般民間指所有多孔菌科之菇類為靈芝,其實多孔菌科已被發現者就有25屬2300多族,靈芝族為其中之一。在靈芝族中以形態、顏色及習性來分類,就有100種以上之品系,而同種品系之靈芝,在不同的環境中生長,其所含的成份就可能各不相同。

 

  近年來靈芝的研究已經廣受世界醫學界的重視,尤其是中國和日本學術界,從靈芝的基礎研究中得知它的化學成份多達一百五十多種,概括為多醣類、核甘類、扶喃類、甾醇類、生物鹼類、三帖類與多鈦胺基酸類包含蛋白質、酵素等七大類,另外還有一些微量的元素,如鋅、錳、鍺等,尤其是鍺元素更常被提到它的藥效。靈芝這些成份基本上可分為脂溶性與水溶性。脂溶性的成份已被許多研究證實具有降血壓、降血液黏稠度、減低血栓形成及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而水溶性的多醣類成份則具有增強免疫機能及抗衰老、抗腫瘤等作用。

 

  世界各國醫學對中藥寄以莫大的關心,且積極的深入加以研究,並產生了一種新的治療方式,叫做「適應原」(Adaptogen),即免疫療法(Immunothyrapy)。與目前西方醫學的醫療方式不同,西方醫學依內臟器官分別加以診斷,予患者以有速效性的藥品治療,即所謂對症療法,這種療法有其存在的價值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但是此種療法藥物使用久了會引起嚴重的副作用,且「只能治標,無法治本」。新的治療方法「適應原」(Adaptogen)必須具備下列三個要件:

 

  (1) 沒有毒性,沒有副作用(nontoxic)。

  (2) 其作用為廣效性的,並不限於身體的某種器官(nonspecific)。

  (3) 具有身體正常化作用(normalization),而為天然物可以長期服用,有調整激發的功能,使身體正常化(normalize)。  能合乎「適應原」(Adaptogen)的要件者,除了人參之外,就只有靈芝了。能調整激發全身,使全身正常化而達到體內動態平衡(Homeostasis)或自癒力(self-curative power or self-healing ability)。

 

  現代醫學對於癌症的治療,通常是採用開刀法、鈷六十照射、化學療法、自然療法(以營養控制為治療基礎)和免疫療法(以提高生物活性、增強免疫功能為出發點)來治療,而免疫療法是最近發展比較積極的一種,原因在於它可以與其他任何一種方法合併使用。譬如人在開刀、化學療法、放射性治療之後,都會非常虛弱,而且往往一停止治療,就容易再度復發。靈芝卻剛好可以補其缺點,以增強免疫功能的方式,由身體本身產生抗體及自然殺手細胞或吞噬細胞之細胞激素如 TNF-α等,對外來癌細胞加以抑制,對正常細胞則具有保護作用。正因為西方醫學多採用速效殺伐的方式,東方醫藥則採用溫和、治本、漸進,三者配合,效果非常好,也是將來治療癌症很有潛力的發展方向,而靈芝在此正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近年來醫學研究報告指出靈芝在抗腫瘤上確實有效,主要是含有高分子多醣體,而靈芝與現代醫學抗癌藥合併使用時能減低副作用的產生,達到治療的效果。實驗進一步證實,靈芝中的高分子多醣體可顯著增加抗體,誘導干擾素(IFN-γ)的產生,增強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活性,並延長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存活時間增加其吞噬作用與消除外來病源微生物,而達到增強宿主免疫功能,抑制不正常的腫瘤細胞。最近實驗結果更發現靈芝能激發人類巨噬細胞產生細胞激素,如腫瘤壞死因子(TNF-α),間白細胞素(IL-1β)與造血因子(GM-CSF),於誘導人的血癌細胞(Leukemic U937)分化效應的實驗中發現,靈芝能刺激人的血液單核細胞(Blood Mononuclear Cell)分泌細胞激素,如 TNF-α、IFN-γ、IL-1β等,明顯的抑制人的血癌細胞(U937)分裂(proliferation),並誘導其分化(differentiation)完全。又進一步將 GLP(AI)經膠體篩選(Sephadex)與離子交換樹脂(Ion Exchange)柱層析法純化得純高分子多醣體(PS-G),PS-G 於 HL-60 與 U937,人的血癌細胞存在時皆能刺激巨噬細胞與T-淋巴細胞大量產生細胞激素如 TNF-α,INF-γ,IL-1β 與 IL-6 等,抑制其分裂並誘導其分化完全。特別是 TNF-α 與 INF-γ,更會因此導致 HL-60 與 U937,人血癌細胞分化完全與細胞程式死亡(Apoptopsis)。

 

  靈芝抗肺癌實驗時發現,靈芝能有效延長肺癌動物存活時間與增加存活率。若與抗癌藥 adriamycin、fluorouracil、thioguanine、methotrexate、cisplatin,或人工合成免疫功能增強劑 imexon 合併使用,更能有效延長動物存活時間達三倍於控制組,並顯著地降低動物死亡率。因此靈芝有明顯增進抗腫瘤免疫功能,對腫瘤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靈芝在心臟血管方面亦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已報告靈芝具有治療高血壓及高血糖症之效果,並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及膽固醇之合成,因此靈芝具有促進造血,增進血液循環與增強免疫功能。靈芝有強心作用,可以使血液黏稠度降低,促使血液流速增加,血液循環改善,降低血中膽固醇、三甘油脂、β-脂蛋白,並含有 Adenosin,已被證實具有消除血栓的功能為 Platelet aggregation 之 strong inhibitor,因此靈芝可以去瘀活血,治療高低血壓,消除酸痛麻痹等更年期障礙與腦血管疾病(CVA)之防治;就如同水管阻力打通以後壓力降低改善的效果。去瘀活血的原理也可以治療很多老化性的疾病。日本人研究靈芝70多年,稱其可以治療血病、難病、未病等,且被廣泛地使用於醫學臨床上。

 

  靈芝除上述對腫瘤、心血管疾病有改善功能之外,其對支氣管炎、消化性潰瘍、肝炎、高血壓、狹心症、高脂血症、神經衰弱症、白血球減少症等之臨床效果已有報告。

 

  藥物一般都是短期服用,快速而有效;長期使用會產生副作用。靈芝屬於天然物,無毒且適合長期服用,以漸進的方式,達到身體的正常化功能,因此靈芝適合以健康食品的性質作為治療藥的輔助品。

 

  台灣天然環境優越,很適合靈芝生長,若能促成有組織之團隊研究,推動以人工選種,篩選最具療效的品種,種植期間測試其生物活性最好、最具療效的活體靈芝,再以科技化萃取、濃縮、乾燥成粉末後精良包裝,不加防腐劑添加物,使其為純天然食品,品質穩定,保存時間久。如此發展靈芝栽培與生產,將可使台灣成為「靈芝王國」。

 

  最近靈芝基因體定序計劃(Genome Project of Ganoderma lucidum)以全序列霰彈槍定序法測得靈芝基因體,至少包括五千個基因,長度超過一千七百萬個鹼基對;其全序列記載了靈芝的生長、分化、代謝和生殖所需的一切資訊,如此就有機會就一個完整的生命和調節途徑進行探索。靈芝抗腫瘤有效成分主要是高分子多醣體,由多種酵素活化生物合成,屬靈芝的二次代謝產物。解碼靈芝基因組成,可以充分的了解靈芝的代謝途徑,將來可以藉助酵素基因的選殖及表現,大量合成靈芝的有效成分-高分子多醣體。不過這種方法雖然可以大量取得高分子多醣體,但不能完全取代天然或人工培養的靈芝。因為靈芝中除了高分子多醣體之外,還有其他多種有效成分。雖然如此,但靈芝基因體的資訊、基因表現與蛋白體的研究,以及生物資訊學的整合,必將成為未來研究傳統醫藥中其他藥用真菌應用與開發的典範。

 

參考文獻:

  • 李旭生《科學的靈芝》台北華視出版社,1988.

  • 李旭生《靈芝與蘆薈》青春出版社, 1994.

  • Lee S.S., F.D. Chen, S.C. Chang, Y.H. Wei, I. Liu, C.F. Chen, R.D. Wei, K.Y. Chenand P.W. Han: Chinese Oncol. Soc., 22-27,1984.

  • Liu C.W., S.S. Lee and S.Y. Wang: Anticancer Research,12 1211-1216,1992.

  • Lee, S.S., Y.H. Wei, C.F. Chen, S.Y. Wang and K.Y. Chen: J. Chin. Med., 6 (1)1-12, 1995.

  • Wang, S.Y., M.L. Shu, H.C. Hsu, C.H. Tzeng, S.S. Lee, M.S. Shiao and C.K. Ho. Int. J. Cancer. 70:699-705,1997.

  • Lin Shwu-Bin 1, 2, Chyi-Hann Li1, Yun-Ru Chen1, Lou-Sing Kan 3, Shiuh-Sheng Lee4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anoderma Research, Shanghai, China October 21-23,2002.

  • Hsu M.J. #, S.S. Lee* and W.W. Lin#: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 Vol 72, July,2002. 

  • Lin Shwu-Bin a,b,*, Chyi-Hann Lia, Shiuh-Sheng Leec ,Lou-Sing Kand :Life Sciences 9298, 1-10, 2003. 

  • 1Hsu Ming-Jen, 2 Shiuh-Sheng Lee, 3Sho Tone Lee & *,1Wan-Wan Lin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000,1-10, 2003.

  • Lee Shiuh-Sheng,1 Po-Lei Lee,1 Chieh-Fu Chen,2 Sheng-Yuan Wang3 and Kuang-Yao Chen4: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al Mushrooms, Vol 5, pp 1-16, 2003.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