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賢遺志,提倡醫道革命,復興中華文化,促進世界大同
Natural Medicine Digest
春風化雨
台灣 林佳谷教授
一、 前言
孔子嘉言:「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窮而敗節,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靈芝之袪邪扶正功能與上相似,這是靈芝文摘創刊號封面設計的涵義,教育的春風化雨正有如是之功。以下擬就過去兩年半,輔導一位研究生在「飛行與航空醫學之新展望」(Flight and Aviation Medicine - A New Look)碩士論文的探討與撰寫,及人格培養孕育所下的工夫與期待。人生真、善、美的化育,與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為人師者,不也就像是芝蘭與靈芝;教師的使命更是由心切入,使頑石點頭,以期點石成金。
二、 論文簡介摘要:研究目的(餘略)
自1903年萊特兄弟試飛成功迄今正好百週年(A.D. 2003),超越陸地與海洋,朝以飛更高、移動速度更快(超音速飛機)、飛更遠(外太空)以及太空站的設立;此時,人因工程及人類健康亦漸受重視,朝以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適的方向邁進。跨洲際的飛行,已成人類生活中的一部份(旅遊),也成某些人士的職業;機艙人員的職業衛生和旅客衛生保健的議題,都值得我們重視。一個研究論文也就因應而生。
結論: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在神話、童話故事或寓言式的記載中,有空中翱翔或類似小鳥、大鳥自由自在飛行等的幻想或譬喻,如「藍色知更鳥在彩虹天際,它能飛,何以我不能?」(「Blue birds fly over the rainbow, why then , or why can't I」) ,又如:「….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莊子˙逍遙遊>),或「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遊乎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垠之野。」(<莊子˙應帝王>)。人類對翱翔天際的夢想,不停的向極限挑戰("Go beyond expectations" ),在挫折中學習進步,過去對於能像鳥兒一樣飛翔的夢想,經由航 空發展,從簡易的滑翔翼機發展至快速的超音速飛機(如B-2飛機為音速6倍),由熱汽球進步到太空衛星,飛機的應用從交通到軍事或其他科學研究處處可見,在超越極限的冒險精神下更是朝向飛越快、越高、越久、越遠的境界邁進,也替藍天白雲天添增許多光輝,飛機性能更超越鳥兒之所能及。今年是許多超越極限的里程碑,如:50年前紐西蘭登山家希拉瑞(Edmund Hillary)(1953年)完成人類首度登上世界最高峰埃弗勒斯峰(The Everest, 8,840公尺)、100年前萊特兄弟成功試飛(1903年)、42年前俄人Yuri Gagarin首度完成人類繞行太空軌道(1961年);34年前阿波羅11號登月計畫,阿姆斯壯等登上月球(1969年)。人類的相關航空醫學研究與認知也跟著不斷提昇。本研究在不預期的巧合中適逢萊特兄弟成功試飛百週年,別具意義。
本次研究在文獻收集、問卷設計、高空飛行座談會、問卷的收集及分析,種種的過程中學習到不同的經驗及知識,在研究中也發現航空領域之廣,需有更多人投注相關研究,包括航空醫學等問題。此議題不但是勞研所對空服人員健康的重視,也是國民健康局對每年數百萬百姓活動的關心,更是旅遊醫學會對消費者(旅客)的一項服務。未來,台灣期待能設立洲際機場成為亞洲各航線的樞紐。當下,為旅客及空服員提供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適的飛行目標是飛機廠商、航空公司、交通民航局、旅客等所應關注者。
本論文問卷調查部份(第三、四、五章),結果發現國內空服員的基本素質很好,包括年輕、健康、樂觀、敬業、高教育水準、生活型態良好、不嗜菸酒等;對其他健康議題如執勤時的飲水情形、憋尿、時差適應等狀況都有不錯的結果,但在DVT、急救方面的認知與訓練有加強的空間,對於婦科與生育問題、高空輻射線、災後心理等,有某種程度的隱憂。在旅客方面,研究的乘客年齡層以青壯年為主(65歲以下),而其中年歲較高者有較佳的養生準備與智慧。台灣地區的旅客水準近年來也漸提高,不過配合旅遊醫學,乘客之飛行醫學,包括上機前、中、後的相關議題有待加強。
今日飛機性能已超越鳥類所及,甚至能達到6~10倍音速的速度,但對於航程中所帶來已知和未知的傷害,如輻射傷害、時差、更安全與傷害的降低、身心壓力的減低,都是將來更上一層樓的努力方向。
「新展望」是本論文的另一大重點,透過個人體驗、時下新知與殷切企盼下的思維,完成「高空飛行與飛行醫學的新展望」乙章(第六章),期盼「新展望」能為飛機製造商、航空業界、政府單位及旅客注入更安全、更健康與更舒適的建言。 雖然九一一事件(2001年)、SARS流行病(2003年),曾使航空業一度蕭條;太空梭挑戰者號(Challenger, 1986)與哥倫比亞號(Columbia, 2003)失事,帶來太空探險一時的沈寂,但飛行已是生活中的一部份,透過全球各界的努力,將來的高空飛行,不但不是「極大的痛苦」(Agony),還要有航行能像列子御風般的輕妙舒適(<莊子˙逍遙遊>)。有更進者,從有形的飛行到無形的遨遊太虛心境之提昇----逍遙遊,更是本論文的啟示。
三、 致謝
以下是論文完成後,研究生感性地承認(Acknowledgement)對此論文助力者的道謝,如下:'Agony' vs. 'Splendid'(「極大的痛苦」vs.「光鮮亮麗」)是研究本論文「飛行與航空醫學」的動機,今天回首這本論文的寫作心路歷程,這兩種極端的滋味盡在其中。首先要說的是「感恩」兩字,我感謝雙親對我的培育、北醫大公衛所這個搖籃也是舞台的試煉、所有師長的指導與同窗的切磋才能使我離苦得樂順利完成。其中最感謝的莫過於扮演嚴師及慈父角色的指導教授林佳谷老師,他是化育煩惱成菩提的主要推手。
兩年多的研究生生涯是由許多的點滴累積而成,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有形而下知識領域的增廣,還有形而上思維的提昇。在論文撰寫過程中,我曾有無助及失落感,老師則給予我鼓勵與幫助。記得研一慶生會時,個性急躁的我想用剪刀將蛋糕盒上打死結的繩子剪斷,老師卻要我用手慢慢的解開,當時我不了解,如今回想,小小動作中竟有「耐心」與「惜物」之潛移默化。下午茶時間是我向老師挖寶的時刻,在輕鬆言談中學到多方領域與新興議題,沉浸在書海中聆聽老師細說歷史人文與最新的科學新知。老師的宏觀、智慧及記憶力是最令我佩服的,對我而言,老師不僅是本活字典,更是乙套百科全書,老師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不停的吸收新知、收集資料,這樣紮實的求知精神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他的廣學博究可用北醫校歌中一段「學創時代,術駕泰西,通今博古窮致知」來形容。老師平日對於「綠生活」的提倡非常落實,在生活中以身作則,有身教的效果。老師除了有作學問的智慧,更具慈悲心,在今年初我生病時,老師帶領容君學姊和小花學妹到家中探病,令我感受人情溫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林老師當之無愧。
在老師的眼中,我就像個學步走的小孩(a toddler),跌跌撞撞的;慶幸有老師在一旁拉拔,引領我向前走。'Rosemary',花名「迷迭香」,在古詩文裡有「帶有香氣的回憶」或「美好的回憶」的意義;對我來說,這兩年確實學到很多,畢業時也帶走了一束迷迭香;人生真、善、美的境界,當是如此。這本論文見證了科學真知與人文修養的冶鍊與養成,是老師給我一生中最好的嫁妝。感謝上蒼讓我有此福分遇到良師,滿載而歸。最後期望未來航空醫學能有蓬勃的發展。(本文係詹曉雯同學謝師感言)
四、 題詞
學生在論文結束後,在她擁有的兩本藏書《醫學史與自然醫學, 2000》、《醫院無病房, 2001》,請作者我為其題字,期待有勵志之意。從兩年半的相處,師徒認識不淺,乃作如下之題詞:
其一: 「不求神通,但求智慧;勤能補拙,更進一步。」
說明:該生有外文名'Claire',而clairvoyance是神通之意,她希望這個名字會使她聰明些。吾人深知具天眼通、神足通、他心通的,並不究竟,也不會是最快樂的人,唯有內求的智慧,致良知才是正途。
其二: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說明:
-
出自<論語‧為政篇>。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求學過程一定要不恥下問,這是「學問」的真義,同時要動腦筋作思考的工夫。切記,錄音機不能帶給「智慧」,頂多是「知識」增多的現象;前者是「道」才可追求形而上的真理,後者祇是個「器」罷了,頂多是今天科技的境界。
-
藉《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勉勵「知易行難」或「信奉受行」中『行』的意義,同時要天行健,自強不息。
五、 贈禮
兩年半師生有緣一場,鼓勵的話也說多了,或許一件小物品可作不時無聲的叮嚀。記得恩師柯源卿教授過去以贈一枚牛角私章,提醒學生往後人生做事要小心、負責任。今我以小手電筒一支作為畢業賀禮,希望隨時放在皮包內,為學生帶來亮光,時時記住「知」之成「智」乃是這一道光。當九一一紐約市世貿大樓被攻擊時,下樓逃生時最渴切的就是那一豆大的光源。人生糊塗迷惘時,也可從這一支30年耐用的LED手電筒中得到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