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醫的原創性醫學發現
前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
祝世訥

  【摘要】中醫作為中國的第一大科學發現和發明,包含系列重大科學發現,所發現的科學事實和規律已總結為中醫的基本理論。但這些科學發現被長期漠視和否定,今天要正式地提出來進行研判和認定。中醫科學發現眾多,重大而有原理意義的有:生氣——中醫發現的生命運動;生氣通天——人的生命運動與天地相通;精氣神——生氣的“態”及其病變;經絡——生氣態的結構;氣化、氣機——生氣的運化機制;病機——病變的內在樞機;證——生氣的疾病態;生生之氣——人的自組織特性和機制。中醫的這些科學發現有三大特點:集成性、原創性、先驅性。

 

  【關鍵字】中醫科學發現  中醫原理  科學發現  原創發現  生氣

 

  中醫是中國的第一大科學發現與發明,科學發現是其主體和核心,是中醫幾千年實踐和理論的精髓,但在學界長期以來認識不清,不理解其科學發現的性質和內容,有的被顛倒黑白批為不科學、偽科學,有些人甚至根本否定中醫有什麼科學發現。為促進中醫的復興,這個重大的是非問題必須提出來,擺到桌面上鄭重地進行探究和論證,還事實以本來的面貌。

  所謂科學發現,是對未知事物或規律的認識和揭示。一部科學史就一部科學發現史,是由系列科學發現前後相繼形成的發展鏈。醫學的歷史同樣如此,中醫的歷史也同樣如此。只是醫學的科學發現限於醫學專業領域,嚴格地講應稱醫學發現。

  本文所論中醫的科學發現,不是指新近才完成的,而是從中醫起源以來已經逐步實現的。中醫的科學發現眾多,需要著重討論的,不在那些細小的操作性專案,而是形成中醫基本原理的那些基本的重大的發現。正是這些發現,才形成了中醫的基本理論,構成了理法方藥體系,鑄成了中醫的特色和優勢,具有與西醫不可通約的性質,飽含超越其他醫學甚至現代科學的巨大發展潛力。

在中醫的眾多科學發現中,重大而有原理意義的主要有以下幾項。

1  生氣——中醫發現的生命運動

  中醫的科學發現是從醫學原點開始的。疾病究竟發生在哪里,醫學的立足點是人,還是人體?正是從這裏開始,中醫發現了西醫迄今未能認識的事實和規律。西醫立足于人體,以解剖研究為基礎,著重研究和發現了人體的形態結構所發生的器質性病變。中醫則立足于人,不但研究了人體的形態結構,更著重地研究和發現了更深刻和本質的人的生命運動及其失常為病。

  認識到人的生命運動是健康與疾病之本,是中醫的首要科學發現,所發現的事實和規律主要有:

  發現生命運動是健康與疾病之本。人的健康與疾病究竟是本於人體,還是本於人的生命運動?與西方醫學把健康與疾病之本定位于人體完全不同,中醫發現人的健康與疾病之本是生命運動,從起源開始認識就緊緊地圍繞人的生命運動,一部《內經》就是一套關於如何認識和調理人的生命運動及其健康與疾病的理論。中醫雖然進行了關於人體的解剖研究,但沒有發達,從張仲景創立辨證論治開始,更加明確地把注意的焦點集中於人的生命運動失常為病。人體與人的生命運動有何區別?事實很清楚——在太平間裏,人的生命結束了,人體還在,“死”的是生命運動,生命運動一結束,人體也隨之瓦解。人體之病不過是人的生命運動之病的惡化產物,人的生命運動是人體之源,是真正的健康與疾病之本。

 

  建立中醫的生命運動概念——“生氣”。“生氣”是中醫特有的概念,是以中國理論對“生命運動”的抽象和概括,也是在現代科學和哲學提出“生命運動”概念之前,最早建立的關於生命運動的概念。“氣”概念有多種含義,但作為中國的哲學概念,是在辯證唯物論總結出“物質運動”概念之前,對客觀存在的物質運動的抽象概括。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統一體,氣是從運動側認識的物質運動,氣即物質運動。現代科學和哲學把物質運動分為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命運動等類,生命運動的本質在“生”,“生氣”概念的內涵是“有生之氣”,是有生命的物質運動,即“生命運動”。《內經》是醫學史上第一部關於人的生命運動的論著,第一次以“生氣”概念論述人的生命運動及其健康與疾病。

  健康與疾病是生氣的正常與失常。中醫不僅不表面地強調人體之病,也不孤立地強調病變,而是把健康與疾病統一起來,作為一個整體的兩種過程和狀態來對待,這個整體就是人的生氣。生氣正就是健康,生氣失調就是病變。認為“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難經》)研究和發現了人的元氣、經氣、藏氣、氣化、氣機等,及生氣失常為病的病機,發現和發明了以生氣為樞機來養生、禦病、祛病的規律和法則。

2  生氣通天——人的生命運動與天地相通

  中醫不但發現了人的生氣,而且進一步發現“生氣通天”,人的生命運動與天地相通相應,其健康與疾病的變化是人與天的這種關係的一種效應。《內經》的“生氣通天論”等篇,系統地論述人與天(自然界)的關係,及其影響人的健康與疾病的規律,這在醫學中是最早和最明確的。

 

所發現的事實和規律主要有:

 

  人的生氣源於天地。人的生命運動從哪里來?與各種神創論不同,中醫發現並如實地認清,“人生於地,懸命於天”、“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與天是子母關係。提出“天地人‘三才’”概念,把人與天地統一起來作為一個子系統來對待,要求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這一認識已被現代科學關於生命和人類的起源與演化的研究結果所證實。

 

  生氣變化與天地相參。認識到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與四時相副,發現並掌握了其相應的基本機制,包括“天人相應”、“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等。

  五運六氣與生氣的關係。發現了五運(木、火、土、金、水)、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的醫學意義,認識了運氣變化影響人的健康與疾病的規律,總結了遵循運氣規律養生、禦病、祛病的法則。

  養生、發病、愈病的時間規律。認識到年、季、月、日、時等時間變化和週期節律與人的生氣的內在規律性關係,及其對養生、發病、愈病的影響,總結了氣血、臟腑、經絡、陰陽、證候等的變化時間節律,及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等理論。

3  精氣神——生氣的“態”及其病變

  解剖學研究的是人的解剖形態,但是,人不僅有體的形態,更有生命運動之“態”。中醫研究了但沒有強調人的形態,更加注意研究的是人的生命運動之態,即“生氣態”或“生態”。這是比形態更深刻和本質的態,是活的永不進太平間的態。

  錢學森在20世紀80年代宣導的人體科學,避開解剖研究開闢了“功能態”研究,提出人的功能態學說,證明人的功能態比解剖形態更深刻,其正常與失常是人的健康與疾病的更深本質,認為中醫的辨證論治就是對失常功能態的調理。實際上,所謂“功能態”就是中醫早

 

已發現的“生氣態”。中醫就此發現的事實和規律主要有:

 

  生氣態的整體內容——“精、氣、神”。它是個統一體,旺盛就健康,失旺就不健康,是人的健康與疾病的整體表現。這比1946年以來西方醫學對健康的兩種西餐式拼盤定義要深刻和準確得多,且早了兩千年。

  生氣態的正常與失常規律——“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正氣”是生氣態的正態,偏離正常態就是虛、邪之態,就是病態。中醫所研究和認識的病變,主要集中於生氣態的失常,關鍵是正氣失正,許多情況下是正氣失正又為邪之所湊。辨證論治之“證”,是最典型的生氣態失常為病。

  生氣態的藏象關係。發現了生氣態有內在過程和外在表現,將內在過程稱為藏,外在表現稱為象,概括為“藏象”關係,揭示了其“藏藏於內,象現於外”的規律,及察其外象可知內藏的機制,總結為藏象學說,應用於臨床診治。

  考察生氣態變化的途徑——“四診”。生氣態的變化有多種特徵性表現,中醫發現有四種外象具有特異性意義,發展為“四診”(望、聞、問、切)。四診的每一方面都是生氣態變化的外現特徵,四診合參可綜合地判斷生氣態發生變化的性質和程度。這與形態結構的器質性病變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診察完全不同。

  生氣態的亞整體層次及其變化。認識了生氣的多個層次和分支及其態的變化,例如氣血津液、經氣、藏氣、營氣、衛氣等,其態的不同變化是各該層次或分支的健康與疾病的變化。

4  經絡——生氣態的結構

  人體的形態有結構,即解剖結構;人的生氣態同樣有結構,是活的,不具有解剖形態。中醫研究了人體的形態結構,但沒有停步於此,更深入地研究了人的生氣態結構,它比形態結構要深刻得多,複雜得多。中醫所發現的事實和規律主要有:

 

  非解剖的活結構。中醫在人體形態結構之外,發現了生氣態的結構,即生命運動的結構,其特點是“活”,是系統論講的“結構就是過程流”。形成這種結構的內容是生氣,不是物質實體(粒子),有空間和時間特性,但沒有解剖形態,不進太平間,不上解剖台,是一種非解剖結構。

  經絡——典型的生氣態結構。“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靈樞·經脈》)經絡的發現不是源於解剖,而是基於針灸、脈診、氣功等,在《內經》和《難經》時代就作了系統的總結。經絡是最典型的生氣態結構,所有研究已證實,經絡沒有解剖形態,在屍體上不存在,有基態與激態之變,是活的“過程流”。

  五藏等多種功能子系統。在經絡之外還發現了多種生氣態結構,大都屬於現代科學所說的“功能子系統”。功能子系統是由整體分化而生的子系統,它在功能上相對獨立,但沒有解剖形態,是以功能為基礎形成的結構,功能一結束結構就瓦解,較為典型的是五藏。中醫是以生氣的研究為基礎,在認識心肝脾肺腎五個解剖器官之外,又發現了生氣態的五個功能子系統心藏、肝藏、脾藏、肺藏、腎藏。迄今的研究已證實,五藏的生理病理等內容與解剖器官五臟迥異,也沒有單獨的解剖形態,在解剖臺上不可見,是典型的功能子系統。

  生氣態的不同層次和分支結構。人的生氣有多種層次和分支,各有自己的生氣態及其結構,各有其生理和病理內容和特性,中醫對此已有多項發現,如“六經”、“三焦”、“命門”等。

5  氣化、氣機——生氣的運化機制

  氣化、氣機是中醫的特有發現,即生氣的運化及其機制。所發現的事實和規律主要有:

  出入升降——生氣的運化機制。認識到人的生命運動是生生化化的運動過程,其機制有兩個基本方面:一是根於外者,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資訊交換,從環境汲取負熵(生命以負熵為食),稱為“出入”;二是根於中者,即內部的物質、能量、資訊運化,“陰藏精、陽化氣”,稱為“升降”。其規律是,人“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 (《素問·五常政大論》)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素問·六微旨大論》)由此總結為氣機理論。

  常守與失常——健康與疾病的轉化規律。認識到氣機的出入升降是個動態過程,波動不超出正常範圍為“守常”,為健;超出正常範圍為“失常”,會病。發現其規律為“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

  氣聚成形——形態結構由氣化生成。認識到人的形態結構不是本原的,而是由氣的運化生成的“氣化結構”。 “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始動而生化,流散而有形,布化而成結,終極而萬象皆變”(《素問·五常政大論》),即形態結構的生、結、育、變,是氣的始、流、布、終的表現或產物。因此,形態結構的器質性病變,是氣化失常的結果,“大凡形質之失宜,莫不由氣行之失序”。[i]這些發現總結為氣化學說,已被耗散結構理論的現代研究所證實,而量子場論從更深層次揭示了“粒子是能量的聚集”。

 

  百病生於氣——氣化失常是發病基礎。認識到引起病變的機制有多種,但氣化機制失常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基礎。“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 (《素問·六微旨大論》)“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裏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至,故曰百病皆生於氣。”

 

6  病機——病變的內在樞機

  病機是中醫的獨創發現,它不同于西醫研究的病因和病理,是病變發生的內在機制。《內經》首論病機十九條,後發展為系統的病機學說。所發現的事實和規律主要有:

  病機是發病的內在樞機。病機不是外來特異致病作用,而是在內外環境變化態勢的壓力和激擾下,生氣本身發生的內在性失調,它本身不就是病變,而是“病變所由出”之機。其作用像弓弩之機,引而發之為病。“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莊子·至樂》)“機者,要也,變也,病變之所由出也。”[i]

  病機的本質是矛盾關係失調。病機還不是生氣之態的失常,而是生氣所含的矛盾關係的失調,其代表是“陰陽失調”、“氣機失常”、“正不勝邪”這三大病機。生氣的運化包含多種因素、條件、機制、過程,及其多種相互作用關係,這些相互作用關係的正常與否是影響生氣運化及其態的內在樞機。這些相互作用關係的失調達到一定程度,會引起生氣態失常為病。中醫發現的病機多樣,其共同本質是相互作用關係失調,失調所“失”的是關係之“調”,不是形態結構的損傷,不是物質成分的增減,不能量化為特異性理化指標。

 

  辨證審機,治病求本。發現了病機是病變所由出,因此辨證必須審明病機,治療必須治至病機,認識和掌握了這一規律並貫徹到臨床防治中。強調“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素問·至真要大論》)。針對病機進行調理,可“一推其本,諸證悉除”。

7、證——生氣的疾病態

  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之不可通約,在於中醫之“證”是人的生氣態失常,西醫之“病”是人體形態結構的器質性改變。中醫在此的重大貢獻是,發現了並有效地調理著人的生命運動的病變,它是比形態結構的病變更加深刻和本質的領域。所發現的事實和規律主要有:

 

  正氣是人的生命運動的基態。認識到人的生氣之態不是恒定的,但在自然條件下其自發的最佳狀態是正態,即“正氣”,它是生氣的基態;病變不過是在其基礎上發生的不同性質和程度的部分性或階段性失常,像不倒翁一樣並不失去基礎。醫學的任務首先是維護這一基礎,在發病的情況下依靠和發揮這一基礎的作用來調理,因此把養生作為首務。《內經》從“上古天真論”開始,就系統地研究生氣規律,強調養生以防止失調為病。

  生氣的未病、欲病、已病。認識到生氣的病變不是突發事件,而是從0的突破開始的漸變過程,其發生和發展有不同的性質、程度、階段,原則上可分為未病、欲病、已病階段。根據這一規律,明確總結出:“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

  “證”是生氣的疾病態。辨證論治之“證”,不是可解剖定位的器質性病變,而是人的生命運動的失常,是人的生氣失常的疾病態。證作為一種疾病態,是在病機作用下,生氣偏離正態,其偏離有不同性質和程度,中醫認識的有寒熱、虛實、陰陽、表裏等(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1997]定義證候800條),現代人體科學稱為疾病功能態。不同的病機發為不同的證,有不同的性質、內容、特徵,現代人體科學稱其為各具特徵的疾病功能態。

  “候”是“證”的外象。候者伺望也,是生氣的疾病態呈現於臨床的症狀,可診而察之。證與候是藏象關係,證藏於內,不可直接診察;候現於外,是證的外象,可診察而見。候與證內在統一而相表裏,故常統稱為“證候”。循其藏象關係,可通過診察候而辨識證。

  “病機—病證—病候”系統。完全不同于西醫認識的“病因—病灶—病理”系統,中醫所發現和認識的,是人的生命運動的“病機—病證—病候”系統,這是一種更加深刻和複雜的病變系統。中醫雖然也研究了形態結構的器質性病變,有自己的辨病論治,但主導方向是深入到人的生命運動領域,著重研究和發現了以“證”為核心的生氣態病變系統,發展了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發現和駕馭生氣態病變系統的學術體系,形成了包括六經辨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的一整套辨證論治體系,迄今在醫學和科學領域都是唯一的。

  生氣疾病態的複雜性。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系統,其複雜性在生氣及其病變中典型地表現出來,也必然地被中醫所接觸、發現、認識。現代科學的複雜性研究所發現的各種複雜特性和機制,大都被中醫認識到,反映到其理論和實踐中。較常見的如隨機、模糊、突變、觸發、不確定、非線性、非特異,以及失序、失穩、資訊、熵變等。中醫對這些複雜性的認識大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中醫知其然已千年以上,現代科學才剛剛來“知”,其所以然同樣是未知數,因此中醫是複雜性研究的先驅,科學界認為“中醫是複雜性科學”。[i]

[i]李冠仙.知醫必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43.

8、生生之氣——人的自組織特性和機制

  中醫不但發現了人的生氣,而且發現了生氣的自組織特性和機制,是自我發生、自我發展、自我調節的,稱為“生生之氣”。中醫于此所發現的事實和規律主要有:

  生氣的自生自化。所謂生生之氣,是“生”生氣的物質運動。即人的生氣的發生、發展、變化的動力和機制,不靠外來控制和干預,而是生氣本身所固有的,是自我發生、自我發展、自我調節的。這一發現與現代科學和哲學的最新認識完全一致,現代研究認為生命運動的本質是自我更新、自我複製、自我調節的統一。“自組織”是生命運動的核心特性和機制,它把非生命物質組織為生命現象,把外來條件組織為生命運動,把無序和不穩定組織為有序和穩定,對內外條件的變動進行組織化調節,變為抗禦、適應、進化等,自組織的正常與否是健康與疾病的內在本質。中醫認識的“生生之氣”正是生命運動的自組織特性和機制,“生生之氣”可視為中醫的自組織概念。

  陰陽自和病自愈。是從陰陽矛盾運動發現的自組織特性和機制,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總結為“凡病……陰陽自和必自愈”。後世醫家進一步研究,發現了“欲其陰陽自和,必先調其陰陽之所自”的規律。陰陽自和論可視為中醫的自組織理論。

  五藏的“生克乘侮”自穩。發現了五藏之間的“生克乘侮”相互作用關係,及通過該相互作用保持五藏整體有序穩定的機制,是不同於陰陽自和的另一種自組織機制,據以發展了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等推動五藏生克作用防治疾病的調理方法。

  “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漢代總結的這“八字金丹”是對自愈機制的最早揭示。此之“中醫”,謂內在自我之醫,是人所固有的自我調理和愈病的機制和能力,無人不有,無時不在,只是相較於病變的勢力有強弱不同。有“中醫”的作用,在許多情況下,有病可不藥或輕藥而愈。

  “施治於外,神應於中”。中醫發現了生生之氣在治療中的基礎和中樞地位,認識到外來的針灸、藥物等治療作用,都要由生生之氣接應和轉化,才發揮相應的作用。所謂“神應於中”就是外施的治療作用通過內在的生生之氣的激發、接應、轉化而產生療效。李冠仙對此總結得最為精闢:“善調理者,不過用藥得宜,能助人生生之氣。”[i]

  遵“生生之氣”為醫學之道。“生生之氣”是中醫的最深醫學發現,以此為基礎形成中醫科學原理的基本內核——遵生生之道,養生生之氣;馭生生之具,調生生之機;助生生之氣,收生生之效。這一原理是中醫理論和實踐的精髓。

 

 

  總起來說,中醫的科學發現不只上述幾條,還有人的整體性的本原性、非加和性、病變的標與本,以及諸多超還原的複雜特性和機制等。

  中醫的這些科學發現,與已知的一些其他科學發現相比,有幾個突出特點。

①體系性。中醫的發現不是單項,而是多項,是由多項發現形成的龐大體系。各項發現都不是由一人一次完成,而是由多人或多世代經過幾百甚至上千年的反復探索和研究而實現,發現的艱難性與發現的深厚性高度一致。

②原創性。所有發現都遠在其他醫學之外、之前,具有高度原創性和獨創性,西方醫學至今難以理解和研究,甚至無法企及。

③先驅性。中醫以生氣為核心的系列發現,特別是其包含的深層複雜機制和規律,不但超出了其他醫學,而且超出了整個科學的現有視野,現代科學最新發展——複雜性研究正在向這個方向開拓,中醫的發現在此已等候了上千年。

參考文獻

[1]石壽棠.醫原[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6.

[1]張景嶽.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463.

[1]張景嶽.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463.

[1]朱清時.中醫是複雜性科學.哲眼看中醫[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

[1]李冠仙.知醫必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43.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40(4):299~303】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