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賢遺志,提倡醫道革命,復興中華文化,促進世界大同
Natural Medicine Digest
道是全,德是成全的功夫
嚴真
儒道書院
2015-05-1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以下之心得分享,如偶然在海灘上撿到的一個貝殼,野人獻曝而已,有不恰當處,尚請有道之士海涵。
道生天地萬物,亦遍在於一切處,因此,萬物皆是道之所出,故道含一切,一切亦含道,彼此相融相攝。故通於道,自能與天地萬物相通,正如莊子所說“天地之以息相吹也”。
道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核心,瞭解了道,生命就有了准,生命有了准,行為也自然能合道了。
道也是萬物的源頭,是生命能的本源,中華文化及中醫就是依據道所展開的生命的學問,因此,瞭解道,體悟道,接通道,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命之所必需。
而道的內涵,依黃帝內經及易經之河圖洛書所述,就是陰陽五行,就是宇宙的總規矩,道能使我們得到保障,也讓我們生命得到輕鬆,因此希望以下的分享,能在常有與常無,妙有與真空,嚴肅與輕鬆的玄同之中展開!
那 “道”要如何來理解呢?
那 “道”要如何來理解呢?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我選用道德經的 “全” 字,來代表“道”;
“道是全”代表什麼意義呢?
一、全代表整體。
不可分割,所謂大制不割,也是樸、素的狀態,若有割裂成陰陽相對,就不是整體,就不是道。
二、全代表具足。
道生一切,又含容一切,道者萬物之奧,因其具足故不缺,不缺故無欲,無欲故無為,無為故不動,不動故直,故直心即道場,與道所生之物走曲折之路不同。因此古字“悳”就是道,依“悳”而行就是德。
三、道既然是直,就代表道沒有質礙。
也就是任何質能都不會對道形成障礙,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因此道的質能必然是零,即無物。因為無物,所以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所以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因為如此,所以凡現象,都不是道,而是道所生之物,而只要是物,就有陰陽正反,所以說物是有狀之狀,有物之象。
四、道的全,代表全能量。
何以不是全質能?因為只要道之靜止質量大於零,就表示有質能,有質能就有質礙,因此道之靜止質量必需是零,靜止質量為零,就進入純能的量子世界,而量子世界是以頻率來代表能量大小的,頻率越高,代表精密度越高,也代表能量越高。因此,心靈的世界是量子領域的世界,生命之光就是量子場,光的頻率越高,就代表一個人的識性越高,越精密,因此,知識就是力量。但識性依舊有量,有量就會受重力場影響而彎曲,所謂的紅位移,所以識性再精密,依究是識,不是道,只有轉識成智,轉曲為直時,才能達到頻率為零,頻率為零,能量也變為零,質能為零就是真空,真空是不現量的能,此能因為無漏,故稱全能量。因此老子道德經52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真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全能量。
五、道的全,代表全秩序。
道既是全能量,又是整體,又是真空,因此這個全秩序就代表全和諧,沖氣以為和,氣即是純能的生命之光,當光達到整體陰陽和諧時,而且也唯有達到此全秩序,頻率才能歸零,而回到真空妙有的狀態。由於道是全秩序,因此天地萬物的運作規律,就離不開道的規範。道德經第4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六、道的全,代表道的不可撼動性。
不具足的能量場,不能改變具足的能量場,因此道具有獨立而不改的特性,此金剛不動是至堅,真空代表質能為零是至柔,因此“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何以故,以兩者同出異名,同謂之玄,此即玄同。因此道具有二象性,既是至柔又是至堅,既是無有又是無間,既是真空又是妙有,此二象性是道的陰陽二性,當陰陽不二時即是道,否則便是物。
七、道的全,代表道玄同陰陽二象。
道德經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道德經21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經14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因此,道由有物混成,至復歸於無物,正表示道具有二象性,所謂常有常無,“兩者同出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八、道的全,代表道的能隱能顯。
隱即是道本身,顯即是物,道是不二,是全;而所顯的象或物是二,是陰陽,是不全。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生萬物,道的無量時空是萬物的場,萬物各有場,而道場為萬物各場的總規範,回歸於道,便是萬物的總指引,即所謂“看不見的手”,就算萬物不知道為何物,也離不開道的指引。因此,道“湛兮似或存,淵兮似萬物之宗”。
九、道的全,代表道的遍在。
因此天地萬物雖為道所生,萬物在道中,道也在萬物之中,此互含互攝,就代表萬物從未離開道,只是迷失了,而不知道為何物,以及如何回到道的全,道的場,道的全秩序,全能量中。
但萬物日用而不知,道依舊在作用著。知“道”者,依道而行,則能自覺自主自在自然,不知“道”者,不知依道而行,則不覺他主他在他然。自他之別只在悟道與不悟道之差別,但生命的意義卻完全不同。
道德經16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云云,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以上是對“道是全”的詮釋。
結論
因此道是全、是直、是樸、是大、是整體、是全能量、是全秩序、是全和諧,是真空妙有、是常有常無、是同具陰陽二象性、是玄同、是萬物之道場、是萬物之總規範、是眾妙之門。
道既是一切德行的根據,而回到道的功夫就是德。所謂道在作用,若道不顯,則不知道之遍在,也不知中庸之大用,而其顯用就是德,一切德的工夫,都以道為依歸。因此道是全,而德是成全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