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賢遺志,提倡醫道革命,復興中華文化,促進世界大同
Natural Medicine Digest
默契道妙〈一〉
生命藝術學苑 主持
中華人類自救協會 秘書長
儒道書院 院長
嚴真 2015/5/13
今天和大家分享「默契道妙」的工夫,內容分兩部份,第一部份談「心性的修養」,第二部份談「身體的修煉」。
關鍵字:一是「損」,二是「益」,三是「習常」。
一、「損」
老子48章: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在「道是全」裏,我們談過道是無物,因此要回到道,則必需將物損去,返樸歸真,回到無物的狀態,而無物便是道。就如楞嚴經所說「歇即是菩提」,兩者異曲同工,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但道雖是無物,卻又是有物混成,當混成達到妙有的狀態時,則達到無物之真空。因此,此損的工夫,並不是捨棄萬物,而是轉化萬物,當轉化至妙有之狀時,則雖有卻無。因此無不礙有,有不礙無,其工夫就在「化」上,當能達到大化流行時,則與道自然冥合了。
要達到如上所述道的玄同,則有以下之次第:
老子56章: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首先要塞其兌,閉其門。
兌是小的出入口,門是大的出入口。兌與門表示生命的出入口,出代表發用,入代表吸納。
何以要塞其兌,閉其門呢?
生命不死,只是換個型態,此由質能不滅定律可知,而人的基因就是人無始所累積的意識流,而此意識流只能轉化,不能消滅。也因為無始來累積的意識流,由於未能轉化為道流,因此就算不斷的進出積累,依舊只是增加其量,而無法轉化為無量狀態。要轉化,首先就要暫時關閉進出的兌門,反觀自照,整理內部心識的狀態,這個動作就稱為「閉關」,或稱為「出家」。
其次要「挫其銳,解其紛」
閉關的目的,不是要永久逃避,與世隔絕,而是要挫銳解紛。化解自心中的衝突對立,矛盾困惑,使對立化解,矛盾解消,困惑明晰。把生命由失序的混亂中,回到有序的狀態,讓散亂的心識,回到通達之境。如此生命則將再度發光發熱,可以再度面對外界的各種現象,而穩住陣腳。
要能化解心中的疑難,一者要自己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若不能解決,則可精讀通達於道的經典,透過經典的智慧,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如果讀不透經典的精義,則要請教明白道的老師,指點迷津,如此自他交參,直至完全理解,而能一以貫之為止,才算功德圓滿。
第三要和其光,同其塵
心識已達通透,內在已充實飽滿,生命充滿光輝,足以再次面對外界的變化與挑戰,何以還要和光同塵呢?
需加以化去,而化之法,就在陰陽的和合,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當同頻而振幅相反的光波彼此互相干涉時,光波則成為不動光,所謂直光,而直光質能為零。此無量光,就是轉化「耀光」成為「葆光」,其轉化過程就稱為「和其光」。
此大而化之的葆光,就是無量光,直光,也稱常寂光,由於質能為零故無質礙,無質礙故遍在,遍在故回歸於道之全。因此,此轉化之法,便是轉意識流回歸道流的不二法門。
道遍在一切處,成為萬物之道場,物在道中,道在物中,道通於物,物與道通。如此物道玄同,以道觀之,萬物皆同,以物觀之,萬物皆異,道大而物小,故謂「大同小異」。
道物能玄同,則自能同其塵,而大小之辨也因而化之於無待之狀,莊子消遙遊謂之為「消遙」,齊物論謂之為「物化」。萬物既然皆齊,皆通於道,則成為蝴蝶或莊周,又何礙之有!
人能和其光,則雖具足,但不礙物,既自消遙,又不礙他物之自然,如此則能與塵同。人既能同其塵,則與萬物等齊,萬物皆自在消遙,物我兩在又兩忘,如此才是有道者,由損入道的生命境界。
二、「益」
老子48章:為學日益。
要學什麼內容呢?
老子8章: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共有七個本事要學。
首先,何謂善?
「善」就是符合道的德行,是成全的行為。
道德經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德經77章:天之道,其猶張弓乎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道德經27章: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為要妙!
道德經64章: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因此, 所謂「善」,就是成全之德,而全就是道,因此輔助萬物回歸於道的行為就稱為「善」
1、居善地
道是生生不息的原理,如何使生命不居於死地,是生生的第一法則,因此,居善地,除了心要與道合,坐進此道外,也要懂得不把生命居於死地,兩面兼顧,才是玄德。
老子2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上文說「不去」,是指不離開道的意思。
莊子齊物論:彼是不得其偶,是謂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此彼是不相待便是道,否則便落入物象的境地而競爭不已了,而道是不爭的。
老子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兵甲。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兕」即犀牛。無死地是道的呈顯,該顯才顯,不該顯則隱,功成身退,由於不居,故無尤,無怨無尤何死地之有!
老子62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有上文可知,唯有坐進此道,方是「居善地」的唯一選擇。
2、心善淵
「淵」代表水之清澈,寧靜,深邃,涵融,不可測度,透明,生機無限,靈動等特性。
老子15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上文所謂虛懷若谷,微妙玄通,自能雖敝,卻可新成,生生不息。
老子4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上文之沖虛,不盈,淵,湛等,都是心善淵的樣態,也都是道的描述,是得道者的精神面貌。
老子6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因此,虛懷若谷,綿綿若存,自是天地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十方來十方去,乾坤挪移,何難之有!
3、與善仁
「與」是言人之相處,「仁」是代表兼顧彼此的工夫。
老子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上是如實的描述,人與人相處,及自處的各種狀態,不失道者,方能常久,死而不亡。
老子37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以上言,侯王與百姓間之互動,在無為與無不為之間,作與樸之間,以與善仁的工夫,達到知作知止,運用自如的境地。
老子79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老子23章: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因此物以類聚,同氣相求,失道者,自不能用道相應,宜慎之!
4、言善信
什麼是信?人言為信,道中有信,道心所言為信,信者,言行如一之謂。
老子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上文表明道中有信。
老子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上文,信言不美,道信不自現,自矜,自伐,時然後言,樸實無華,中的則止,功成身退,此正是「言善信」的工夫。
老子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當言如道流,則親疏利害貴賤,不損益於身,自為天下貴!
5、正善治
正者政也,是處理眾人之事的工夫。
老子57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朝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上文點出:治國以「正」,用兵以「奇」,取天下以「無事」。即不論正奇,皆不得違背道之無事,若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以下是為「正」之道:
老子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淬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 ,而不敢為。
其次是用「兵」之道:
老子31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得志於天下矣!
老子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兵是不得已而用之,其道好還,樂殺人者,人亦殺之,物壯則老,物極必反,不符合道之生生之理,只是自取滅亡而已,能不戒慎恐懼乎!
6、事善能
事,指處理事情的能力,包括專業技術與專業知識兩種都要具備,且不能留下後遺症,如此才稱得上「事善能」。
以下是學習的態度:
老子71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事物是千變萬化的,不可能全知,因此,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日有所進,方是學習的態度。
其次是做事的心態。
老子63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以上所言,在於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再次為尊道貴德。
老子51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故道生之,蓄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上文言有道者,生成而不主宰,輔萬物之自然而不居功。
最後要注意,不要畫蛇填足。
老子24章: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誇者不長。其於道者,曰「餘食贅行」,故有道者不處。
由上文知,功成身退,輔萬物之自然,才是要妙!
7、動善時
幾者,動知微,極深研幾,時幾的掌握,是做決策最重要的關鍵,因此如何動的時機正確,是行道者不可或缺,也極難的工夫!
首先,要有虛靜觀復的知常工夫。
老子16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云云,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能知常,依常而行,才能有判斷的依準,知行知止,知進知退,而擇機而行,免遭身殃。
其次,事出必有因,物極必反,知幾其神乎!故當居安思危,戒慎恐懼,抱中守一,不走極端。
老子36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上文即是說,前者之所以發生,必然是後者已做到了極點,反者道之動,因此自然會往反向而行,能洞觀此機,並能避免其發生的工夫,就稱為「微明」,見微知著的意思。
最後,兩難之抉擇,聖人猶難之,不可輕言易於於判斷。
老子73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因此,慎謀能斷,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符合道的則勇於不敢而活!
以上是對為學日益,七項工夫的說明。
三、「習常」
有了為道日損與為學日益的玄德,還得要對此常道勤於琢磨,使之運用純熟,而無遺身殃!
老子52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一損,二益,三習常,就是心性修養的工夫。損能入道,益能發用,體用不二方為習常!
以上是第一部份,心性的修養。
依據之經典:
1、老子
2、莊子
3、易經
4、黃帝內經
5、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