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醫與潛科學
董延齡中醫診所院長
董延齡

  人類的文明發展至21世紀,在實證科學研究模式下,把一些假科學、非科學、反科學的東西都在實證科學的驗證下一一呈現「原形」,證實其為真實性的科學或潛在性的科學。


  近讀前東海大學教授杜松柏博士所著《科學、科學哲學與人類》大著,其中部份內容談到潛科學;此一部份正好說明了中醫、中藥大部份尚未被西方科學所證實,而確切在生命現象上,中醫的生理、病理、藥理上,呈現出它獨特的面貌,從已往實證科學不發達的時期以至到現在實證科學已相當發達的時期,都仍然存在著此一問題。


 在我們探討此類問題之前,首先要說明什麼是潛科學,簡言之潛科學,即「潛在之科學也」。其取義猶如潛水艇一樣,當潛水艇航向敵人之航空母艦時,海面上雖然無聲無息,但在對方偵測儀上,已了解的清清楚楚;此點如同一個有相當修為的中醫師臨床久了,他們根據中醫的基本學理和臨床觀察以及心領神會的各種資料,自然就會挖掘出一些屬於顯科學和潛科學一套不同於西方醫學的診斷與治療法則,這就是為什麼已往一些著名的中醫前輩在沒有任何的西方醫學背景下,能把一些重病、大病、疑難病(類似西方醫學的罕見疾病)治好的主要原因。明代的大醫學家張景岳曾說:「醫不貴能愈病,而貴能愈難病」。


  什麼是潛科學的真正內含?根據杜松柏教授的說法:「所謂潛科學就是在科學原理、性質、事物、技術,其發現創造未完成之前,而處於潛伏、孕育、構想、疑迷狀態中者,是為潛科學。」,因為「看不見的並不是不存在」可能潛科學乃科學的先行階段,按照事物發的規律必然由暗而生明;接著杜教授又進一步說明,在科學的領域裡常有二大類:「一是事物本具本有,經由發現而應用,如人類發現火之存在;乃氧、氫等氣體合成,都屬自然界本來具有者。另一類是本無此事物,由人類創造而來,如衣服、舟車、房屋等。最難的是毫無徵兆之事物,如望遠鏡、顯微鏡、X光等⋯。」


  他在本章內認為:科學發展到極致,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筆者從醫學的角度看,在醫學的領域內,距此想法還差的很遠,歐美的醫學已夠科學化,一切醫學驗證以影像數據為真,但醫學面對的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有機體是隨時空而有所改變的,且因體質個別的差異性,而在生理上、病理上,都俱有其自身的獨特性。


  茲就中醫的陰、陽、氣、血、虛、實、寒、熱,說明其與潛科學的關係。不容諱言的在潛科學一詞未發明前,中醫在生理、病理、藥理和臨床結合時,只能依賴醫師各人的基本修養來臆測,怎樣診斷、怎樣治療,才是正確的方向,此點我們常在古書上看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註)。在明白了潛科學之後,我們就用中醫最基本的辨證思維—望、聞、問、切、思、辨、分、合(見拙著《中醫辨證新思維》),八個基本法則,將西方醫學的盲點,給予明確的界定。也將中醫屬於潛科學的地方明確歸類。


一、陰陽:

  是中醫的基本原理,又是八綱中的總綱,佔在現代科學的運用上,它既可以把一些複雜的事物,歸納總結為一件事物的統一個體,又可用演繹法,把一個簡單的個體分析為極複雜的事物;我們如以相對論的觀點區分陰陽的基本性質,最起碼應有以下五種情形:


(一)陰—物質;陽—能量。
(二)陰—靜態;陽—動態。
(三)陰—實體;陽—虛體。
(四)陰—只是相對;陽—非絕對。(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五)陰—(在某些情形下既對立又統一);陽—(在特殊情形下既對立又統一)。


 陰陽的觀念貫穿在中醫的基本原理,生理、病理、藥理、診斷和治療之中。


  我個人的認知和經驗,我覺得陰陽的運用,它既能把臨床上很複雜的症狀用陰陽的原理簡單化又可用陰陽的概念把既得的資料分析地極細緻。在中醫的領域裡如果不用陰陽的觀念,有些道理很難說得清楚。如《內經,陰陽應眾大論》中所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此種基本概念,我國留美電機博士,旅加拿大科學家在其所著《針灸科學與技術》一書內說的最清楚。有興趣研究的同道,不妨找此書查證進一步了解。


二、氣血:

  氣和血是維持生命的二大要素,《內經》說:「人有氣則生,無氣則死。」內經一書上提到氣的詞句有3千多處,但最重要的有:


(一)真氣,又稱「正氣」,《靈樞,刺節真邪篇》說:「真氣者,所受于天,與榖氣並而充身者也。」這說明「真氣」是由先天氣(即受于先天的原氣和得自於呼吸飲食的氣)相結合而成,是充養全身的。人體各種機能活動以及抗病能力都和真氣直接相關,故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二)原氣,包括元陰之氣和元陽之氣。乃先天之精所化生,賴後天攝入之營養不斷滋生。「原氣」發於腎(包括命門),藏於臍下「丹田」,借「三焦」的通路敷布全身,推動臟腑等一切組織器官的活動,可以體會是人體生化動力的源泉。


(三)宗氣:是飲食水穀所化生的營衛之氣和吸入的氧氣相合積於胸中的氣。胸廓不僅是宗氣聚積之處,又是一身之氣運動輸布之出發點。它

 

有二大功能:

  1.  是出於喉而行呼吸,它關係到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

  2. 是貫注心脉而行氣血,凡氣血的運行以及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多與宗氣有關。其他營氣、衛氣、谷氣、中氣等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在能量醫學未發現前西方醫學認為是無稽之談。直到現在中醫的氣和自然醫學的「能量」和「訊息」在西方醫學中仍是一片空白。

 

  氣和血在中醫內可以說是孿生兄弟,但在中醫的領域內氣又為血之帥,試想:如果一個人的心臟和血管內充滿了血液,若沒有氣的摧動,它如何運行週身?它又如何把週身的廢物隨血液(靜脈血)代謝體外?至於血液的結構內容,西方醫學在顯科學的協助下,已認識的清清楚楚,此不多贅。


三、寒熱:

  更是潛科學的重要部份,我們東方人在一般人的生活常識中,都會從生活經驗中得知某些食物是寒(性)的,某些食物是熱(性)的;佔在宇宙間從人類追求平衡的經驗法則來說,不論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或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人有人性,物有物性,說得更清楚一點,如果一個人沒有人性,你能把它當人看嗎?同樣的道理,如果是一種物,尤其是治病的藥物,如果缺乏藥性,你能把它叫做藥嗎?在臨床上「以寒治熱、以熱治寒、以加補虛、以減瀉實」,在幾千年累積的經驗知識中,對於人體體性的寒熱(除部份特殊狀況外)絕大部份已經了解的非常清楚。對於物性(天然藥物)的寒熱,絕大部份已搞的很清楚;此點是中醫的最大優勢,希望我們中醫界切實體認。一般人常稱道中醫比較沒有副作用,比較能治本,寒熱實是核心作用的一大部份。在此舉一最簡單的實證來說明此一事實:夏天天氣很熱,口乾舌燥,體內灼熱,吃一塊冰鎮西瓜,立即舒暢;寒天怕冷,穿了再多的衣服仍不保暖,到火鍋店來一客羊肉爐,吃完立即週身暖和。西方醫學雖沒有寒熱的概念,他們在食物裡確分得出那些卡路里高,那些卡路里低,但在藥性上却一片空白,以至在治療時引起很多副作用。你只要留心一些老年人長期用了過量的抗生素,引起腎臟衰竭或心臟衰竭,甚至多重器官衰竭,你就知道抗生素是大寒之性,寒主靜,主收引,主閉藏,用多了會使人體器官衰竭停止運作,因此,要使西藥減低或沒有副作用,非要切實了解其藥性不可,很多的西藥有副作用,多是不明藥性之故。


四、虛實:

 人體是由60兆到100兆細胞合成的個體。每一個細胞都是一個生命,在這個龎大的細胞王國之中,共有270多種不同種類的細胞,它們因結構部位、功能形狀的不同,而有各自的名稱,其實在最初都是由一個母細胞(亦稱幹細胞)分裂而成。

  人體為何會有虛實呢?這必須從物質的層面和能量的層面去分析,我覺得中國的祖先發明「陰陽魚圖像」(如圖一)陰陽魚圖像最可說明此中的道理。我們看在一個太極圖裡(如圖二)原來空無一物,隨著時空的變化由無到有,再由一而二,由二而四,由四而八不斷的呈幾何級數分裂下去,最後形成一個60兆的細胞王國。這是從伏羲的天先八卦推論而來,若從後天(應是周文王)八卦而論,應是先有物質而後才有能量,我們常說的精、氣、神為人身三寶,就是以後天八卦而演生的。但自能量醫學的觀點來說,在物質和能量之上,還有一個訊息,因此,物質→能量→訊息三者,形成了人體此一小宙宇的整體。三流(物質流、能量流、訊息流)滙總,相當於中醫的人身三寶(精、氣、神),其實質關係是:精能化氣、氣能生神。


  由以上的說明,可知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建構在既宏觀又微觀,橫跨於物質、能量、訊息的大科學論點上。


  虛實二元不論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有強烈而明顯的診斷概念。當一位醫師面對一個病人時,透過望、聞、問、切、思、辨、分、合八個步驟時,你必須立刻憑藉中醫的視覺、聽覺、嗅覺,問診把所得到的綜合訊息,作出以上八項疾病屬性的歸類,再研判取何種方法去處理它最恰當。這就好比照像(傻瓜相機除外)你必須把相機調整到使影像處在最清晰的狀態時,再按下按鈕,必定可照出最好的相片,此點正足以說明中醫診斷與處方的過程。


  我們在讀了杜松柏教授的大著之後,才領悟到中醫不是不科學,大部份是中醫的先賢在長時的觀察和實證方面,切實領悟到在生命現象上,在人和宇宙關係上,確實不可僅憑解剖動物屍體動物實驗,即可了解人體健康的全部問題。然而中醫最初是怎樣了解到一些人體的潛在問題呢?在此我仍須引用《易經繫辭》上的一段話,加以說明之。


  易經繫辭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烏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可以解為身體內外物質能量之變化),遠取諸物(宙宇間日月星辰,風雨雷電之變化),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此種觀點陳立夫先生在其所著《陳立夫先生孔孟學說論叢》一書內,也甚稱許之。


「不要輕易否定你不知道,但可能存在的真理」,在潛科學內還隱藏著人類不知,但却存的許多真理。偉大的中華民族已經實踐了數千年的中國醫學,雖然很多方面不符合西方醫學的模式,但確是歷代中華民族的先聖先賢順著大自然的法則,經過嘔心瀝血、數千探索所得的實際經驗。


註:此二句話是古代的醫學家把講不清楚的話作一種搪塞的說法,與今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同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