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醫是一門複雜性科學
前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
祝世訥

  [摘要] 複雜性科學是21世紀的科學,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系統,中醫原原本本地接觸和認識了人的健康與疾病的複雜性,成為複雜性研究的先驅,是第一門複雜性科學。複雜性的本質特徵是〝超還原〞,西醫近代以來的還原研究背離了複雜性,複雜性成為中西醫學術的分水嶺。中醫所認識的健康與疾病的複雜性,最為典型的有:生氣通天的開放性、〝湧現〞出來的整體性、比人體更複雜的生命運動結構、人體的結構由生命運動賦型、生命運動態的失常為〝證〞、不可〝提純〞的病機、人的自組織與自主性、方劑把藥性和藥效複雜化。


  [關鍵字]:中醫 複雜性 複雜性科學 中醫複雜性 疾病複雜性 中西醫比較


  上文討論了中西醫的學術分野,那麼,中醫在西醫的視野之外研究和認識了什麼?可用兩個字概括——〝複雜〞。


  複雜是世界的固有屬性,但科學研究長期未能進入這個領域,直到20世紀後半葉,複雜性才成為現代科學的一個突破方向,興起被稱為〝21世紀的科學〞的複雜性科學。然而,當科學家們千辛萬苦地攀登上科學的複雜性高峰時,卻遇到了來自中國的醫學家,他們已經在此等候了上千年。


  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系統,其複雜性特別是在健康與疾病的表現,早就被中醫所接觸、研究、認識,成為中醫在西醫視野之外獨到的研究方向和領域。中醫對複雜性的認識,不但超出了西醫視野,也超出了科學研究目前所及的廣度和深度,堪稱為第一門複雜性科學。

一、中醫是複雜性研究的先驅

  什麼是〝複雜〞?按漢語語義,〝複〞有往來、回返、還原、不單、再、重、疊、繁等義,指多樣反復的性態。〝雜〞有次小、零碎、不純、不規、交混、繁瑣、紛亂等義,指不規則、不確定、無序化的性態。事物可複而不雜,也可雜而不復,但複雜是既複且雜,有雜的複、複的雜,及其相互交織反復迭代與纏繞,形成難以還原為〝複〞和〝雜〞的〝複雜〞性態。

  作為科學研究的複雜性(Complexity),是現實世界的高級特性、機制、規律。現有複雜性研究所給出的定義有幾十種,已經揭示的複雜性有:湧現(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開放、相互作用、非線性、非平衡、非對稱、隨機性、不確定性、自組織、自主性、自適應、目的性、有序、無序、混沌、資訊、熵、模糊、突變、創造等。研究發現,各種複雜性的共同特性是〝超還原〞,即不可還原或反還原,完全在還原論視野之外,還原研究不可及。

  世界的複雜性是宇宙演化從簡單到複雜發展的產物,但科學研究長期未能達到這一領域。20世紀以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才開始觸動世界的複雜性;貝塔郎菲的系統論才批判還原論開闢複雜性研究;錢學森宣導的系統科學(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協同學、耗散結構理論、超迴圈理論、突變論、混沌學、系統工程等)才展開了對複雜性的研究;美國聖菲研究所創立的複雜性科學把複雜性研究推進到新階段。複雜性成為新世紀科學研究的主攻方向,正如英國物理學家霍金所說,〝21世紀是複雜性科學的世紀〞。

  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系統,其複雜特性和規律呈現于人的健康與疾病中。中醫以人為本,按〝人〞、〝人病〞、〝病人〞的自然本態,原原本本地進行考察和研究,不抹殺、不扭曲、不還原,有什麼就認識什麼,因而就如實地接觸、研究、掌握了健康與疾病的各種複雜特性和規律,如實地反映到理論和實踐中。

  問題在於,在現代複雜性研究興起之前,由於對複雜性缺乏認識,對中醫的複雜性研究難以理解,因而對中醫產生種種誤判。隨著複雜性科學的誕生,才豁然發現,原來中醫所研究的是人及其健康與疾病的複雜性,中醫是最早研究複雜性的科學。

  首先是錢學森從系統科學對中醫的發現:〝中醫理論包含了許多系統論的思想,而這是西醫的嚴重缺點。〞①〝人體科學一定要有系統觀,而這就是中醫的觀點。〞②此後出現的中醫系統論研究,總結和闡發了中醫對健康與疾病的複雜性研究的基本成就。③

  進入21世紀,科學家們明確地認定中醫是一門複雜性科學。時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指出:〝中醫是複雜性科學〞,〝科學發展到21世紀,在複雜性科學出現後,人們已經開始知道,中醫並不是迷信而是複雜性科學的一部分。〞④2007年北京大學舉辦兩次〝中醫復興與複雜性科學研討會〞,論證〝從複雜性科學看中醫——發現中醫的科學性〞。數學專家李立希講:〝中醫學是數千年針對活著的整體的人及病人而形成的複雜性科學,也可稱之為‘醫學複雜性科學’。〞⑤資深西醫專家候燦講:〝中西醫差異的焦點在於如何對待人的複雜性,中醫是關於人的健康與疾病的複雜性的科學,可稱為‘醫學複雜性科學’。〞⑥

  總之,中醫是第一門系統地研究人的健康與疾病的複雜性的科學,只是受歷史條件的限制,研究沒有達到現代水準,許多認識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其理論和實踐為醫學和整個科學的複雜性研究奠定了基礎,啟迪了方向,提供了突破口。

二、複雜性是中西醫學術的分水嶺

  中醫與西醫研究的是同一物件——人的健康與疾病,但在是否研究其複雜性上卻發生方向性分野。


  中醫所研究的,始終是〝人〞、〝人病〞、〝病人〞,人作為世界上最複雜的系統,其複雜性必然地反映在健康與疾病中。中醫不回避、扭曲,按其自然本態,原原本本地接觸和研究,就如實地認識了健康與疾病的各種複雜性,體現於其理論和實踐中。

  西醫則不然,在中世紀淪為宗教的婢女,用上帝創世來解釋一切,不但背離複雜,也背離科學。16世紀開始走上分解還原的研究道路,將人簡化為人體,再將人體分解為器官、組織、細胞、分子,進而將疾病還原為物理、化學的異常,把人的健康與疾病的複雜性一層一層地破解,剩下的只是去複雜化的切片,各種〝超還原〞的複雜性完全被排斥於視野之外。

  複雜性是人及其健康與疾病的天生本性,醫學研究可一時不懂或背離它,但不可永久地從根本上背棄它,目前醫學的諸多難題,正是忽略和背離複雜性的結果。現代複雜性研究的興起,正在推動醫學扭轉這種方向性悖逆,回到研究複雜性的正道上來。

  錢學森指出:〝說透了,醫學的前途在於中醫現代化,而不在什麼其他途徑。⋯⋯人體科學的方向是中醫,不是西醫,西醫也要走到中醫的道路上來。〞⑦


  美國聖菲研究所的《複雜》一書指出:〝在花了三百年的時間把所有的東西拆解成分子、原子、核子和誇克後,他們最終像是在開始把這個程式重新顛倒過來。他們開始研究這些東西是如何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複雜的整體,而不再去把它們拆解為盡可能簡單的東西來分析。〞〝只有當醫學研究者開始注意到人體真實的複雜情況之後,醫生們才有可能使醫療和用藥發揮真正的治療作用。〞⑧

三、中醫認識的健康與疾病之複雜性

  中醫究竟研究了哪些複雜性?從整體上來講,人的健康與疾病的複雜性的主要方面基本都涉及到了,只是未能充分揭示清楚,各種認識分別達到了〝接觸〞、〝研究〞、〝掌握〞的不同程度。從現代複雜性研究的新認識來看,以下幾項特別典型。

 

  生氣通天的開放性。〝開放〞是系統的複雜特性之一,錢學森將人定義為〝開放複雜巨系統〞。其複雜在於,人的生命是宇宙(天)演化的產物,天的演化條件複雜,產生和養育生命的機制和過程複雜,生命與天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複雜,由此造成人及其健康與疾病的複雜。中醫認識到這種規律性,總結為〝生氣通天〞,提出天人相應論,認為〝人生於地,懸命於天〞,人的健康與疾病應於天的變化;提出〝五運六氣〞學說,認為五運(木、火、土、金、水)、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是影響人的健康與疾病的宏觀規律,〝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認識到人的生理、病理變化與日月相應、與四時相副,疾病的防治〝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總結了子午流
注、靈龜八法等。


  〝湧現〞出來的整體性。〝湧現〞是複雜性產生的首要機制,是在整體水準突然出現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東西,即〝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系統論把整體水準〝湧現〞的新東西稱為系統質,其本質是整體與部分這兩個層次之間的質變躍遷。而這種躍遷,不僅發生在由部分組成整體的過程,也發生在由整體分化出內部各部分的過程。人是由天分化而生的子系統,人的形體和生命運動又分化出內部各層次和部分。中醫對人的這種整體複雜性的認識突出者有三:一是提出〝天地人三才〞論,把人理解為天地系統分化出的一個子系統,把人放到天地人系統中對待。二是認識了人的系統質——精氣神等,它不可分解還原為人體各部分的性能,將其正常與否視為人的健康與疾病的首要內容。三是認識了人的系統質病變——證候,辨證論治是對系統質不同疾病態的辨識和防治。

  比人體更複雜的生命運動結構。結構複雜是系統的複雜特性之一,中醫不但認識了人〝體〞的結構(解剖形態),而且認識了比人體更複雜的生命運動結構,它沒有解剖形態,是由參與生命運動的要素(物質的、能量的、資訊的、時間的、空間的、數量的等)形成的組織形式,〝結構就是過程流〞。最典型的是經絡和五藏,各有其特定生理和病理機制和規律,得到臨床防治的充分驗證,但從還原研究卻找不到它,顯示出其〝超還原〞性。中醫還認識了多種功能子系統,同樣是比形態結構更複雜的〝過程流〞,如〝衛氣〞、〝營氣〞、〝六經〞、〝三焦〞、〝命門〞等。


  人體的結構由生命運動賦型。結構與功能關係的複雜是系統的又一複雜特性。人體結構不同於機器,它由人的生命運動產生和維持,這是人的結構與功能關係的特有複雜性。西醫認識了結構產生和負載機能,而中醫則認識到,首先是生命運動建立和維持結構,然後才是結構產生和負載其機能,總結為氣化學說。認為人的結構由生生之氣建立和維持,〝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始動而生化,流散而有形,布化而成結,終極而萬象皆變〞,人體形態的生、結、育、變是氣的始、流、布、終的表現或產物。因此把人的生命運動的正常與否放在首位,認為〝大凡形質之失宜,莫不由氣行之失序〞。


  生命運動態的失常為〝證〞。在太平間裏,人死了,人體還在。人不僅有形態,更有生命運動態,人的生命運動及其〝態〞的變化是健康與疾病的深層複雜內容。生命運動是自我更新、自我複製、自我調節的統一,包含物質、能量、信息的變化並有時空特性,在不同條件下呈現為不同的〝態〞,正常態為健康,失常態為疾病。與西醫著重認識形態異常為病不同,中醫著重認識了人的生命運動態的失常為病,將其稱為〝證〞。影響人的生命運動的內外條件多樣複雜,所造成的生命運動態的失常也多樣複雜,〝證〞的內容、性質、層次、程度也多樣複雜,各種〝證〞是各具特徵的生命運動失常態,中醫發現其規律併發明瞭八綱辨證、六經辨證等辨證系統進行辨識和防治。人的生命運動及其態的變化具有隨機、模糊、不確定、非線性等複雜特性,並涉及失序、失穩、熵變等深層複雜機制,證候及辨證系統充分地顯現出這種複雜特性。

  不可〝提純〞的病機。人的生命運動態失常的機制是什麼?中醫研究和發現了,將其稱為病機。病機是中醫特有的認識,是人的生命運動中基本矛盾關係的失調,三大病機(陰陽失調、氣機失常、正不勝邪)是其核心。不同的證候由不同的病機所致,辨證要深入到辨病機,治療要針對病機進行調理。西醫強調特異性病因,特別是可提純的細菌、病毒、理化因數等〝粒子〞;中醫所認識的病機則不同,不是什麼特異性物質成分,而是矛盾關係的失調,陰陽失調、氣機失常、正不勝邪等所〝失〞的,都是關係的〝調〞,失調具有隨機、模糊、非線性、不確定、交叉、迭代等複雜特性。如〝正不勝邪〞之外邪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既不能提純為風素、寒素等物質成分,也不可定〝邪〞的特異性指標,而是以矛盾關係的〝當〞與〝不當〞論其正與邪,〝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而其是否為邪致病,關鍵在與人的內氣之矛盾關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人的自組織與自主性。自組織是複雜的深層特性,像〝一隻看不見的手〞,主導著系統的有序與無序、進化與退化,在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具有自主性、自適應、自調節等特性。生命是最高級的自組織系統,自組織機制決定著生命運動態,生命運動態的異常,內源於自組織機制的失常,調理、優化、發揮人的自組織機制是防病祛病的關鍵環節。中醫深刻地認識了這一規律,提出養生理論,發明了系列養生方法,通過調養人的生生之氣來增強自適應和自調節能力;發現了陰陽、藏象等層次的自組織機制,總結為〝陰陽自和〞、〝五藏生克〞等理論;認識了自組織機制在疾病防治中的樞機地位,總結了〝有病不治,常得中醫〞的規律;掌握了通過調理人的自組織機制來防治疾病的機制,提出〝治病求本〞原則,總結了〝一推其本,諸證悉除〞、〝欲其陰陽自和,必先調其陰陽之所自〞等治法。


  方劑把藥性和藥效複雜化。方劑是中醫獨創的用藥方式,它比單味中藥多了什麼?一句話——多了複雜性。方劑的〝合群之妙〞就妙在把中藥的藥性和藥效複雜化,以應對病變的複雜性。其複雜化的機制和規律有多項,最重要的有三:①組方配伍,形成不等於部分之和的整體功效。這是複雜化的〝湧現〞規律的典型,其機制是以〝君臣佐使〞和〝七情合和〞來組成方劑結構,調節和控制藥間關係,形成方劑的整體功效。②方證對應,以方劑功效的複雜來應對病證的複雜。一方面,方因證立,有是證用是方,根據所治病證的需要來設計和組成方劑,使方劑功效以適當的複雜度來匹配病證的複雜度。另一方面,通常達變,圓機活法,證變方變,方隨證更,以方劑功效的靈活而複雜變化來應對病證的隨機而複雜的變化。③方從法出,通過生態調理產生非特異功效。方劑功效不是西藥那樣的特異作用,而是通過〝治法〞(如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對人的生命運動進行生態調理,將其失常的〝態〞調理回正常態,其中包括眾多轉化過程,最終呈現為對病證的治療效應,這是一種高級非特異治療藝術。


  總之,上述幾項只是中醫所認識的複雜性中目前較易理解和說明的,由於現代的複雜性研究剛剛開始,人又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系統,中醫所接觸和認識的複雜性還有更多更深的內容,有待新的研究來進一步揭示和闡明。

[參考文獻]
1. 祝世訥.系統中醫學導論[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5.
2. 錢學森.論人體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8.277.
3. 祝世訥.中醫系統論與系統工程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4. 中國中醫藥報社.哲眼看中醫[M]. 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14.
5. 李立希,等.中醫醫學科學理論研究[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8:5.
6. 侯燦.後基因組時代的統一醫藥學——展望21世紀複雜性科學的一個新前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2002,22(2):84-87.

7. 錢學森,等.論人體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8:277.
8. 蜜雪兒.沃爾德羅普.複雜——誕生於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M],北京:三聯書店,1997:3;39.
9.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40(2):99∼101】

bottom of page